文/木盈公子
教育家卢梭曾在《爱弥儿》中写道:“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?那就是:百依百顺。”
百依百顺形容事事都顺从别人,毫不违背,而很多人认为百依百顺只是父母于孩子单向的态度,殊不知这同样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,让他们产生“只有百依百顺,才能得到奖励”的认知。
这类孩子在成年后,并不会与普通人有太大的区别,只是会在两性关系、人际交往中更加服从命令,例如有求必应、不擅长拒绝、自我认同感匮乏等等,而与之相反的,就是生活中那类从不秒回消息的人,不信的话,多留意就明白了。
自我认同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,一是自我了解,二是自我实现,详细拆解后又包括个体感、唯一感、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。而那些自我认同感低的人,就是在“自我了解”阶段不够明确,以至于无法实现自我的人。
所谓自我了解,就是对自我所处环境的适当评估,对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知和对于理想与现实能力的掌握,用白话来说就是柏拉图的那三大经典哲学命题:我是谁、从哪来、到哪去,只是额外增加了个性特长、能力、理想等条例。
而自我实现,就是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、能力、潜力等,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的过程。
因为找不到自我价值,所以无法准确地判断自我,故而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,这就是自我认同的匮乏,也是会产生自我认同感低的根本原因。
生活中自我认同感低的人,主要心理表现有不喜欢自己、对自我没有信心、觉得自己没有价值,再具体到行为,就是那些喜欢秒回的人——他们跳过了思考的环节,选择了直接顺从。
在现实生活中,除了工作需求之外,人很难24小时在手机旁随时待命。秒回需要时间和条件,更有一定的特殊含义:一方在发出信息,一方在接收信息,秒回的那一方低位顺从高位,选择无条件回应,将他人需求置于自己之前。
而选择不秒回的人,他们会先去思考再去决定是否回复微信、多久回复微信,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。
网络上关于自我认同感如何提升的方法有很多,或是养成良好习惯,或是强调珍惜当下,又或是接纳自身的不完美,但唯独没有提到“打破框架”和“先思考再回应”这两点。
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,但想要改变一个习惯,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,因为人类的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架的束缚,而聪明人的思考模式从来不会只是单向、惯性的,他们会打破框架,停下来思考。
生活中我们常将“秒回”视作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,的确,待人热情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,但在某些关系中,只有保持疏离的状态才能凸显你的价值,这就是心理学上的“冷热水效应”。
所谓冷热水效应,就是将手先放进冷水再放到温水,和将手先放进热水再放到温水,同一杯温水出现两种不同感受的效应。在这个效应中,温水是定量,冷水和热水是变量,它的实质就是在通过变量的改变,来让人对定量产生的不同感受,在人际关系中运用冷热水效应,有助于提升个人魅力。
就比如航班延误,正在候机的乘客突然得知今天的航班要推迟一个小时到达,顿时,候机室里会哀声四起。可过了没一会儿,工作人员告知飞机将30分钟后就能抵达,乘客们松了一口气,感叹今天的运气也没那么糟糕,又过了几分钟,工作人员突然说飞机已经到了,做好延误准备的乘客们喜出望外,纷纷拍手叫好。
从头至尾,飞机晚点是定量的,乘客们的厌烦情绪是必然的,但机组人员通过对变量的改变,让乘客们更容易地接受了飞机晚点的事实。
鲁迅先生曾说:“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,势必会遭到人反对,窗口肯定开不成。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,众人则会相应退让,同意开个窗口。”
说到底,冷热水效应就是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待,再在必要的时候大放异彩。在这个过程中,“我”是定量,“时机”是变量,尽管本来的“我”并没有多优秀,但借助时机的不同,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换而言之,我们可以通过管理期望值,来改变结果带来的感受。
很多喜欢秒回的人,通常是想以自己的热情去打动对方,但如果这种热情总是保持着高昂的状态,那对方就会习惯,以致发展到最后,对方会下意识不再重视。
想体现热水的效果,先上一杯冷水,想要展现自我价值,先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待,这就是人际交往处于高位者的思考模式,也是聪明人的交际手段。
人对待确定性的关系总会感到有安全感,但同时也会习以为常,而想要生机、趣味的关系,就需要一些不确定性的注入。就好比一本已经知道结局的书,尽管结局之前构思有多么的精彩,情节有多么的跌宕,翻阅者都只会觉得是理所当然,而不是惊喜和深入探究。
我们常说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,被偏爱的永远有持无恐”,想要被世道偏爱,其实不需要你的态度有多么的顺从,反响有多么的热烈,而是要去学会抬高社交的门槛,不去做那个确定的、被轻易影响的答案。
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本质就是交换,而交换需要遵守平等自愿原则,当一方过于热情,就说明关系已经失衡,待人热情确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,但这份热情需要适可而止,更需要边界和态度。
END